時勢造英雄,廢舊電子回收拆解產業_香港廢舊電子回收拆解_造就了很多成功的典范!
2021/2/12 20:47:09 點擊:499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廢舊電子回收拆解產業中淘得第一桶金后,貴嶼的家家戶戶陸續翻修了自家的三層小樓房。他們仍保持著潮汕人的傳統做派,并給自家樓房冠以“孝德樓”、“德承樓”、“勤豐樓”此類名字,以此祈得后輩財、福不斷。
這世上有一些賺錢方式,是以透支子孫后代為代價的。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其中一種,廣東貴嶼縣延續至今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生意。
這個總面積52平方公里,約20萬人口的小鎮,過去常因內澇嚴重糧食顆粒無收。從上門收購鴨毛、豬骨到廢舊金屬,早起者總能淘得不少。自從電子產品日漸興盛后,嗅覺靈敏的貴嶼人相繼撲在廢舊電子產品回收上。
要知道,類似于手機、電視、電腦、遙控板、電路板這些物件中,確實含有豐富的可回收物資,諸如貴金屬、塑料、玻璃以及一些可能再利用的零部件。一噸隨意回收的廢舊電子產品,可離析出130公斤銅、0.5公斤黃金、58公斤汞、24.6公斤鉻、340公斤砷,都是值錢的物件。而周邊,諸如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金店、珠寶行的黃金,也多出自本地的煉金大戶們。
起初,貴嶼鎮的廢舊電子產品主要來自美國、歐洲、日韓,走海運抵達香港后,再通過南海、廣州、深圳等地轉運到貴嶼,比例一度高達70%-80%。近些年隨著政府監管力度加大,長三角、北上廣深電器更新速度加快,進口電子垃圾的價格優勢日漸衰退。一個貨柜,便宜的幾萬元,頂多一二十萬,拆解后一兩倍的利潤是正常的,倘若運氣好,一批幾十萬的貨物,拆解后能賣出1000多萬。

暴利的回收行業,也催生了另一批前來淘金者。90年代中后期,大量來自安徽、湖南等地的農民蜂擁至貴嶼,成為當地人的傭工。而當地人家,通常也都大人小孩全家上陣,在無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短袖短衫勞作。
這種作坊式的生產,投入成本在500萬-1000萬,正常經營半年便可回收成本。1噸隨意搜集的電子板卡,可分離出130公斤銅、0.5公斤黃金、58公斤汞、24.6公斤鉻、340公斤砷。
當地一位資深業內人士估算,目前貴嶼縣每月處理廢舊電子產品1000多萬臺一年下來近一億兩千萬部,合計10000-20000萬噸,每年可以提煉2-4萬噸黃金,只在10億元人民幣左右。
- 上一篇:隨著每年大量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小型家用電器等進入報廢期,電子廢棄物帶來的環境壓力激增,會給廢品回收人帶來一波機遇嗎? 2021/2/12
- 下一篇: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今天是大年初一,屬于環保人的_香港環保處理公司_新生活一定重啟! 20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