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處理是我們最應該重視的,看看香港普及垃圾分類的實踐與啟示做的如何?
香港的垃圾處理已形成源頭分類、焚燒為主、終端填埋的處理方式,實現了無害化、資源化利用,輪回利用占比達20%。垃圾分類已融入香港生活中,成為一種方式。
垃圾分類的實施背景和階段 20世紀50年代,香港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人民糊口水平得到極大晉升,垃圾量劇增,垃圾亂丟現象隨處可見,環境題目凸顯。
在垃圾填埋場選址題目上各區產生了不合,杉并區居民激烈抗議,政府不得不將填埋場建造在江東區。跟著天天有大量垃圾車駛入江東區,導致交通堵塞、蠅蟲肆虐、污水亂流、惡臭撲鼻,居民怨聲載道,于是江東區居民開始采取阻止垃圾運送車進入等步履抗議這種處理方式。這一反對運動持續了8年,轉變為都與區、區與區之間的博弈。
在這次事件之后,為有效實施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香港開始實施垃圾分類軌制。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垃圾分類已形成規范化、系統化的糊口方式和發展方式。 總的來看,香港垃圾分類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第一階段,以填埋方式為主,垃圾量劇增,產生量跟不上處理能力,引發了各區之間的“垃圾大戰”。
20世紀80年代為第二階段,香港開始嘗試進行簡樸的垃圾分類,用焚燒替換填埋,國民逐漸形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20世紀90年代為第三階段,垃圾從源頭資源化、減量化,垃圾分類方法進一步完善,回收處理利用率進步,垃圾焚燒占主導地位。 進入21世紀為第四階段,鼎力開展資源再利用。香港啟動輪回型社會建設,頒布針對垃圾題目的《促進建立輪回社會基本法》,提倡通過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減少垃圾的產生。輪回型社會的理念涉及從物質出產、消費、回收處理到處理的全過程,以資源化、減量化為目標,整個社會形成可持續的糊口方式。
垃圾分類的主要措施和意義
一是宣傳教育,喚起國民自我反省。20世紀70年代,香港作家高橋敷在其《丑陋的香港人》一書中,對本國居民各種不文明行為進行自我批評與反省。在奧運會時期,香港政府借機整治環境衛生,有蓋垃圾箱被推廣使用,提倡垃圾入簍、同一收集。經歷了“垃圾戰役”后,香港居民意識到環境題目與自己息息相關,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相互監視。從幼兒園開始對孩子進行垃圾分類教育,學校設置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相關課程,孩子從小在家庭中就對垃圾分類方法耳濡目染。社區設有環保教育中央,宣傳環保理念,傳授環保措施。
二是分類指導,制定具體的垃圾分類細則。將垃圾分類工作做細做實,從垃圾分類方法到丟棄垃圾時間都進行具體劃定。印發垃圾分類手冊,針對外國人有不同語言文字的指南。劃定嚴格丟垃圾時間,單獨出版“家庭垃圾收集日歷”。有些地區會制定專用垃圾袋,某類垃圾使用特定樣式的垃圾袋丟棄。每隔一段時間會修訂分類手冊,以適應實際變化。
三是制定嚴格的法律軌制,約束垃圾丟棄行為。分層次制定法律,保障垃圾回收處理體系的建立。如頂層設計的《促進建立輪回社會基本法》;中觀層面的《舊物資處理法》和《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位于基層的有關舊物資處理、食物回收處理、家用電器回收處理等一系列法律細則。
在香港不分類扔垃圾是違法行為,丟錯的垃圾會返還家中,若被投訴會被罰款,嚴峻的還會承擔刑事責任,外國人可能會被遣返。
四是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了一套糊口垃圾處理流程。2000年都區軌制改革后,垃圾處理流程終極得到調整優化,變得更加有效。東京都23個區各自進行垃圾處理工作,各區負責自己轄區內的垃圾收運,垃圾在各區焚燒后運送至東京都政府運營的填埋場填埋。各區可以付費形式將無法處理的垃圾交予別區處理,導致各區政府鼓勵本區居民進行垃圾資源化、減量化。 總的來看,香港普及垃圾分類的過程體現了物理學、經濟學、環境學的多重意義。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垃圾分類是一個熵減過程,系統逐漸從無序走向有序;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垃圾處理廠選址題目體現了“鄰避效應”,通過公家介入避免了“公地悲劇”;從環境學角度來看,垃圾減量化與資源化的結果是保護了生態環境。香港對垃圾分類題目的持續努力終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上一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一項集傳統工業和現代科技于一體的新興產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2019/7/12
- 下一篇:全球經濟增長變慢產生大量庫存物資,庫存有什么利用價值嗎?回收庫存具體有哪些流程? 201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