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廢塑料進口量巨大,但由于進口過程中存在夾帶醫療垃圾等危險廢品令廢塑料流向難以追蹤
2005-2012年廢塑料進口量逐年上升,2012年是廢塑料進口的巔峰,進口總量高達887.76萬噸。 ;另外也存在破壞生態環境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等問題。從2013年開始國內加強了對廢塑料進口的監管,從綠籬行動到國門利劍到藍天行動,進口量呈震蕩下滑趨勢。自從2017年7月18日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后,廢塑料進口的命運就注定,2017年下半年開始廢塑料進口量逐步減少,2017年廢塑料進口量在582.93萬噸,較2016年減少0.1%,2018年生活源廢塑料被禁止,工業源廢塑料仍被允許進口,當年廢塑料進口量為5.15萬噸,較2017年減少99.11%,到2019初年工業源廢塑料也被禁止進口,至此廢塑料進口劃上句號。
廢塑料進口被禁止后,國內再生塑料的毛料來源僅有一個渠道,那就是國內的廢塑料回收,但國內廢塑料回收現狀又是如何呢?據不完全資料顯示,中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有5000多家,回收網點16萬個(未登記注冊或臨時的回收網點據不完全統計近40萬個),回收加工處理工廠3000多家,從業人員140萬人。若包括進城收廢品的農民工,中國國內廢舊物資回收行業的就業人數近1000萬,遍布全國各地,并且在一些重點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產業規模。中國每年可回收的再生資源近2.7億噸,價值7760多億元,其中廢鋼鐵15163多萬噸、廢紙5397多萬噸、廢有色金屬1176多萬噸、廢塑料2322萬噸、廢輪胎613萬噸、其他廢舊物資2000多萬噸。
在“以塑代鋼,以塑代金”的今天,由于塑料輕便,替代率高,成本低廉等因素,因此國內每年塑料的使用總量也在不斷提升。據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塑料制品總產量達6042.1萬噸,但據卓創統計廢塑料回收只有1574.04萬噸,粗略計算回收率只有26%左右。因此大力開展廢棄塑料的再生利用有廣闊的前景。國家對再生利用廢棄塑料制品的目標是到2020年,廢棄塑料的利用率將達到50%,這不僅要在收集上,還要在清洗、分揀、干燥、重新造粒等各個方面進行研究開發,不僅從生產設備和配方上,都要大力地進行開發研究,并且對再生塑料制品企業給予政策支持.才能確保這一計劃能完全文施。任何一個國家,回收廢舊塑料都是從回收廢棄的一次性包裝塑料開始的,然后才是日用品塑料和工業用塑料制品廢棄塑料的再利用。我國要解決白色污染,也必然要動員大量力量回收廢棄的包裝用薄膜和塑料瓶罐清洗干燥和重新造粒,制得各種新的用品。
垃圾分類是在前端將可回收物分出來,再集中到后端處理。但卓創資訊調研多位再生塑料業者人士,包括協會人士,認為垃圾分類并不會增加太多廢塑料回收量,或者可能性較小。主要原因在于按當前回收方式,具有利用價值的廢塑料已經被居民或家庭集中到廢品回收站-廢塑料回收商-再生塑料廠家生產處理了;而垃圾分類后,預計多數可回收物仍將通過以上渠道進入,或許將增加一些回收量,但大規模增加可能性較小。
現存的廢品回收系統,實際上是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的一個特色,實際上這么多年來,國內都是按照這個系統在進行分類,只不過是一些非政府的組織或機構在做,切不可因為垃圾分類將這個利益鏈條切斷,因為這是個非常完善的體系,有源頭的居民、拾荒者,甚至包括物業、環衛工人的配合,這些人知道該把這些垃圾送到什么地方。目前該體系已經非常成熟,而政府要做的就是要引導這支隊伍。
這個體系運行的動力,與后端能不能賣出更高的價格相關,與這些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有關。比如再生塑料持續降價后,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導致廢塑料降價,后端收廢品的個體戶、企業等就會減少收廢塑料的量,或者壓低價格。而減少回收量或壓低價格后,前端的居民賣不出錢,分類的積極性會降低,可回收比例也降低。這時政府要做的就是提供保底政策保證這個系統正常運行。
此外,政府必須確保廢品在后端的正常利用。比如是否會造成二次污染,是否對正常的產品生產造成影響等。只有把這些環節打通了,才能保證從源頭分出來的可回收物在后端有很好的處理途徑。如果后端回收企業數量、規模、回收方式等不足以支撐源頭產生的可回收垃圾量,又會造成它沒有出路的問題。因此垃圾分類后端回收利用的鏈條一定要理順。
- 上一篇:香港廢品回收推進垃圾收運系統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的銜接,建設兼具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的交投點和中轉站。 2020/9/12
- 下一篇:香港共享單車銷毀出現在城市運營已經3年多,這意味著,在前期大量投放之后,一大批共享單車面臨報廢 2020/9/12